广州服务器维护外包,如果RAID磁盘阵列中只出现了1块坏磁盘,并不会影响到数据的正常使用;如果2块磁盘同时出现故障,麻烦可就大了。要预防此类情况的发生,只有两个办法:一是为整个RAID组创建镜像,一是采用NetApp的RAID-DP(double-disk parity,双磁盘奇偶校验)技术,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在每个RAID阵列中配置了2块用于奇偶校验的硬盘,既可以像大多数标准的RAID解决方案一样,将奇偶检验信息块加以分割,平行地读/写于多个磁盘上;也可以交叉地读/写入多个磁盘内,由于两个独立的奇偶系统使用不同的算法, 数据的可靠性非常高。即使两块磁盘同时失效,也不会影响数据的使用。
RAID(冗余独立磁盘阵列)是一种通过结合磁盘阵列特性与数据条块化方法来提高数据可用率和系统可靠性,并预防磁盘故障的一种结构。其原理是利用RAID算法来计算丢失的信息数据,然后,再将找回的数据存放在冗余备用的磁盘上。RAID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还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类型的系统故障,比如说,凡是在数据写入的过程中发生的错误,一般只有在该数据被调用时才能被监测到。
不过,特别提醒用户注意的是,每个RAID群组内都得准备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信息块,否则很难获得较理想的性价比。
目前有许多公司都使用UPS电池给非易失随机存储器(简称NVRAM)供电,因为,主机内所有的信息数据在写入磁盘之前,都会被记录下来,并存放在NVRAM内。有了这份详尽的日志文件,即使遭遇停电,用户也可以从容地将存储系统恢复到停电前一刻的状态,丢失数据的机率几乎为零。至于如何避免数据损耗,用户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很多,其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磁盘子系统上安装一套实时的快照复制工具,先制作一份完整的磁带备份,然后在磁盘系统上创建一个镜像文件,基本上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当然,上面虽然林林总总介绍了不少方法,用户还是应该综合评估各种方案的操作难度、安全性、成本投资等指标,从中选出最贴合自身实际需求的解决办法。
阵列卡损坏的处理,服务器有HP的金牌服务,所以在24小时内拿了个和原来一模一样的阵列卡。
操作步骤:
1、然后将硬盘与阵列卡断开(切记要断开,否则第二步中的操作会清除硬盘上的阵列信息)。
2. 开机,进入阵列卡的配置菜单。
3. 将阵列卡中的阵列配置信息删除后保存退出并关机,注意不要配置新的设置。
4. 将硬盘阵列重新接回阵列卡,开机,使其自检,自动读取硬盘阵列上的信息即可。
RAID0恢复
RAID0是所有RAID中最脆弱的,没有任何冗余性,其中任意一块盘出现故障,都会导致所有数据丢失,所以使用RAID0数据的风险很大。数据恢复。
RAID0阵列的数据是分布到每一块磁盘上的,如果任何一块盘出问题,数据就会不完整,从而导致RAID0失效。
对RAID0进行数据恢复,必须要把所有数据重组,因为RAID已经不可用,所以硬盘只能从RAID控制器中取出来,作为单盘进行分析。
对于单块硬盘进行数据恢复,“硬盘1”,其中的数据为:“A、E、I、M”,“硬盘2”中的数据为:“B、F、J、N”,都是部分数据,只有把四块硬盘中的数据按照“A、B、C、D、E、F、G、H……”的顺序拼接好,才是RAID0中完整的数据。
那么如何按顺序拼接四块盘中的数据呢?在这里有两个因素很重要,一个是RAID0中每个数据块的大小,也就是 “A”或“B” 这些数据块所占用的扇区数;另一个因素是RAID0中硬盘的排列顺序,也就是说哪块是RAID0中的第一块,哪块是RAID0中的第二块等等。
假设数据块的大小为16个扇区,硬盘的顺序就按照的排列顺序,那么只要到硬盘1中取0-15扇区的信息,再到硬盘2中取0-15扇区的信息,再到硬盘3中取0-15扇区的信息,再到硬盘4中取0-15扇区的信息,接下来再回到硬盘1中取16-31扇区的信息,就这样依次按顺序取下去,把所有取出来的数据做成一个镜像文件,就是完整的数据。数据恢复完成。
RAID1恢复
RAID1是所有RAID中最简单的一种,RAID1中两块硬盘互为镜像,所有数据都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是RAID控制器故障或RAID信息出错导致RAID1的数据无法访问,只要将两块硬盘中的一块从服务器上拆下来,作为单独的硬盘挂在一台计算机上,就很容易将数据恢复出来。
如果RAID1中一块硬盘出现故障,不会影响服务器的运行,只要把故障硬盘更换为一块好的硬盘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及时更换,导致第二块硬盘也出现故障,这时RAID1就会失效,因为先出现故障的硬盘中的数据已经不完整,所以不能以第一块硬盘为基准进行数据恢复,而应该用后出现故障的硬盘进行数据恢复,一般情况下都能够完全恢复出所有的数据。
RAID5恢复
RAID 5使用至少三块硬盘来实现阵列,它既能实现RAID 0的加速功能也能够实现RAID 1的备份数据功能,在阵列当中有三块硬盘的时候,它将会把所需要存储的数据按照用户定义的分割大小分割成文件碎片存储到两块硬盘当中,此时,阵列当中的第三块硬盘不接收文件碎片,它接收到的是用来校验存储在另外两块硬盘当中数据的一部分数据,这部分校验数据是通过一定的算法产生的,可以通过这部分数据来恢复存储在另外两个硬盘上的数据。另外,这三块硬盘的任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在这次存储当中可能是1号硬盘和2好硬盘用来存储分割后的文件碎片,那么在下次存储的时候可能就是2号硬盘和3号硬盘来完成这个任务了。可以说,在每次存储操作当中,每块硬盘的任务是随机分配的,不过,肯定是两块硬盘用来存储分割后的文件碎片另一块硬盘用来存储校验信息。
这个校验信息一般是通过RAID控制器运算得出的,通常这些信息是需要一个RAID控制器上有一个单独的芯片来运算并决定将此信息发送到哪块硬盘存储。
RAID 5同时会实现RAID 0的高速存储读取并且也会实现RAID 1的数据恢复功能,也就是说在上面所说的情况下,RAID 5能够利用三块硬盘同时实现RAID 0的速度加倍功能也会实现RAID 1的数据备份功能,并且当RAID 5当中的一块硬盘损坏之后,加入一块新的硬盘同样可以实现数据的还原。
下面来分析一下RAID 5如何实现对数据的还原,举个例子来说,使用3块硬盘来构成一个RAID 5阵列,用户定义的分割文件大小为64K,此时需要存储的文件大小为128K。首先,当RAID控制器接收到这部分数据之后利用一定的算法得出校验信息,然后将这128K的文件分割成两个大小为64K大小的文件碎片,然后将这两个文件碎片同时分别放往1号硬盘和2号硬盘,最后校验信息被发往3号硬盘。如果这个阵列当中某个硬盘损坏了,还是可以恢复原来的数据:如果上面用来存储校验信息的3号硬盘损坏了,可以通过1号和2号硬盘来重新生成校验信息;如果损坏的是1号或者2号硬盘,可以利用3号硬盘上存储的校验信息重新生成原来的文件碎片。
RAID 5模式并不是一些都好,如果阵列当中某块硬盘上的信息发生了改变的话,那么就需要重新计算文件分割碎片,并且,校验信息也需要重新计算,这时,三个硬盘都需要重新调用。
广州啄木鸟计算机服务有限公司http://www.picusit.com
同样,如果要做RAID5阵列的话,最好使用相同容量相同速度的硬盘,RAID 5模式的有效容量是阵列中容量最小的硬盘容量乘上阵列中硬盘数目减去一后的数,这里硬盘数目要减去一是因为其中有一块硬盘用来存放校验信息。